塔东南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西北以车尔臣断裂为界,东南界为阿尔金、昆仑山山前断裂,西南起策勒一带,东北至若羌以东地区,呈北东东向展布的长方形,其东西长约1 000 km,南北平均宽约100 km,总面积约10×104km2.前人对塔东南地区的构造单元划分曾提出了多种方案[1-3]。 笔者曾认为,塔南隆起和东南坳陷是一整体隆起(即东南隆起),在其之上发育“两凹三凸”5个二级构造单元。本文在上述研究工作基础上,结合近年来钻井、地震和非地震资料,对塔东南地区构造格局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新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图1)。 图1 塔东南地区位置及其构造单元划分 1 地层系统和构造变形 塔东南地区地层有元古界、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缺失志留系、泥盆系、三叠系及白垩系。元古界为深灰色变质白云质石英砂岩、黑云母石英片岩和灰白、浅紫褐色大理岩,组成东南隆起的古老基底。石炭系、二叠系主要分布在民丰地区及雅尔通-安迪尔地区,最大厚度大于800 m;上石炭统卡拉乌依组为褐色砂泥岩,阿孜干组和塔哈奇组为台地碳酸盐岩;下二叠统为一套浅海至半深海相暗色砂岩、泥岩及碳酸盐岩,属近海岸的三角洲相沉积。侏罗系为一套陆相的煤系地层,主要分布在普鲁、民丰、瓦石峡等地区。钻探证实,侏罗系残余最大厚度超过2.5 km.全区新生代地层较为齐全,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均有发育,其中,古近系是由一套盐湖-河流相红色砂泥岩建造组成,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塔东南地区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构造特征。西段民丰地区不但受阿尔金主断裂和车尔臣断裂的影响,还受西昆仑构造带的影响。民丰至恰恰一带发育了规模较大的北东向断层及相关断背斜,早期为多次冲断,晚期断层面近于直立,以走滑变形为主,但都对沉积作用控制不大。地震资料表明,且末-安迪尔以南地区可能是一个古隆起,民丰地区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和侏罗系以及瓦石峡地区的侏罗系均在该区域尖灭,以削蚀尖灭为主,该古隆起在新生代进一步隆升,横向上隔开了民丰地区和瓦石峡地区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瓦石峡—红柳沟地区的构造线方向仍然以北东向为主,在江尕勒萨依和若羌南地区较为发育,构造变形以挤压冲断为主,北侧的车尔臣断裂在中、新生代不活动或微弱活动,构造变形强度由南往北变弱。若羌-米兰以北地区为古近系与元古界变质结晶基底接触,局部地震和非地震资料显示,南部山前带可能掩伏侏罗系,并发育褶皱冲断构造。 2 构造单元划分 塔东南地区构造演化史表明,早古生代末以来车尔臣断裂的东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因强烈的挤压应力作用抬升并遭受剥蚀,此后,其沉积充填和构造变形长期受车尔臣断裂控制。 地震层序特征表明,原划分方案中的塔南隆起、东南坳陷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民丰地区自车尔臣断裂向南至昆仑山前,依次为新生界、石炭-二叠系直接覆盖于变质岩基底之上,南北向表现为巨大的向斜。除尼雅一带外,民丰地区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仍然是一个整体。同样,在瓦石峡地区,原划分的东南坳陷与塔南隆起并无任何明显的分界线,地层及构造变形表明,二者实际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现今形态总体表现为车尔臣断裂、阿尔金山前断裂两侧抬升的向斜,其中车尔臣断裂一侧抬升较缓,阿尔金山前抬升幅度大。 综上所述,塔南隆起和东南坳陷可划归为1个一级构造单元,称之为东南隆起,原来的东南坳陷实际上是东南隆起的“隆中坳”。研究表明,塔东南地区具有明显的“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构造特征,可把东南隆起分为4个二级构造单元:由西至东依次为民丰凹陷、且末凸起、瓦石峡凹陷及罗布庄凸起(图2)。 图2 塔东南地区东西向地质剖面(平面位置见图1中AA'线) 2.1 民丰凹陷 民丰凹陷位于塔东南地区西部,东以石炭系削蚀尖灭线为界,南起西昆仑山前,北至车尔臣断裂,总面积约3.2×104km2.民丰凹陷是塔东南地区地层发育最为齐全的构造单元,基底为元古界变质岩,盖层自上而下有新近系、古近系、侏罗系、二叠系、石炭系,局部地区可能还存在下古生界,推测盖层残余厚度在7.0 km以上。民丰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的分布范围比侏罗系的分布范围大,因此,把上石炭统-下二叠统的尖灭线作为民丰凹陷的边界线。虽然本区车尔臣断裂附近局部缺失上古生界和中生界,但考虑到在构造变形上它们仍然是一个整体受车尔臣断裂、阿尔金断裂和西昆仑山前断裂控制,因此统一称之民丰凹陷。 民丰凹陷内部构造格局较复杂,凹陷中部发育一条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逆断层-民丰Ⅰ号断层,该断层相当于车尔臣断裂的一条调节断层,主要活动时间为新生代。位于民丰北次凹的民参2井,揭示了厚191 m的中侏罗统杨叶组,以灰绿色和灰褐色泥岩夹砂岩为主。而普鲁次凹西昆仑山前带露头区侏罗系分布较为齐全,表明民丰凹陷早、中侏罗世原型盆地的断陷沉积中心在西昆仑山前带,杨叶组沉积时期,水域扩大,往北在民参2井地区也沉积了一定的厚度。 2.2 且末凸起 且末凸起位于塔东南地区中段的且末-牙尔通一带,西界为民丰凹陷石炭-二叠系削蚀尖灭线,东界为瓦石峡凹陷侏罗系的尖灭线,面积约为2×104km2.且末凸起上自车尔臣断裂带向南至阿尔金山前,大部分地区为新生界直接覆盖于元古界变质岩基底之上(图3),缺失上古生界和中生界。 图3 且末西地区地质解释剖面(平面位置见图1中②号线) 2.3 瓦石峡凹陷 瓦石峡凹陷东界、西界分别为侏罗系向东、向西的尖灭线,面积约2.8×104km2.凹陷内自下而上发育侏罗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瓦石峡凹陷侏罗系具有填平补齐的沉积特征,凹陷内侏罗系厚度大于500 m的区域面积约1.49×104km2,凹陷的沉积中心位于瓦石峡东南的山前地区,最大残余厚度超过2500 m. 瓦石峡凹陷山前发育多排冲断挤压构造带,轮廓面积达3 000 km2,且已钻的若参1井在侏罗系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 2.4 罗布庄凸起 罗布庄凸起位于塔东南地区最东段,位于罗北1井、若羌县城以东地区,面积约2×104km2. 罗北1井和地震剖面资料证实,米兰-红柳沟的北部新生界直接覆盖于元古界变质结晶基底之上,且新近-古近系厚度远小于相邻地区。MT资料显示在阿尔金山前局部地区可能掩伏巨厚的中生界(图4),且发育冲断挤压构造,也是下步勘探有利地区。 图4 罗布庄地区南北向MT测线地质解释剖面(平面位置见图1中④号线) 3 结论 (1)塔东南地区可划归为1个一级构造单元,称之为东南隆起,以上古生界或中生界的尖灭线为界,由西向东依次划分为民丰凹陷、且末凸起、瓦石峡凹陷及罗布庄凸起4个二级构造单元。 (2)罗布庄地区、且末凸起的山前可能存在凹陷,通过进一步的勘探和研究工作,将会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3)民丰凹陷的普鲁次凹和瓦石峡凹陷、罗布庄凸起的山前地区发育多排冲断挤压构造带,且可能发育良好的侏罗系有效烃源岩,是油气勘探有利地区。 致谢:先后参与本研究工作的有张敬洲、赵英杰、王春和、王福焕、范卫平、郑玉平和龚建华先生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塔东南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西北以车尔臣断裂为界,东南界为阿尔金、昆仑山山前断裂,西南起策勒一带,东北至若羌以东地区,呈北东东向展布的长方形,其东西长约1 000 km,南北平均宽约100 km,总面积约10×104km2.前人对塔东南地区的构造单元划分曾提出了多种方案[1-3]。 笔者曾认为,塔南隆起和东南坳陷是一整体隆起(即东南隆起),在其之上发育“两凹三凸”5个二级构造单元。本文在上述研究工作基础上,结合近年来钻井、地震和非地震资料,对塔东南地区构造格局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新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图1)。 图1 塔东南地区位置及其构造单元划分 1 地层系统和构造变形 塔东南地区地层有元古界、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缺失志留系、泥盆系、三叠系及白垩系。元古界为深灰色变质白云质石英砂岩、黑云母石英片岩和灰白、浅紫褐色大理岩,组成东南隆起的古老基底。石炭系、二叠系主要分布在民丰地区及雅尔通-安迪尔地区,最大厚度大于800 m;上石炭统卡拉乌依组为褐色砂泥岩,阿孜干组和塔哈奇组为台地碳酸盐岩;下二叠统为一套浅海至半深海相暗色砂岩、泥岩及碳酸盐岩,属近海岸的三角洲相沉积。侏罗系为一套陆相的煤系地层,主要分布在普鲁、民丰、瓦石峡等地区。钻探证实,侏罗系残余最大厚度超过2.5 km.全区新生代地层较为齐全,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均有发育,其中,古近系是由一套盐湖-河流相红色砂泥岩建造组成,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塔东南地区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构造特征。西段民丰地区不但受阿尔金主断裂和车尔臣断裂的影响,还受西昆仑构造带的影响。民丰至恰恰一带发育了规模较大的北东向断层及相关断背斜,早期为多次冲断,晚期断层面近于直立,以走滑变形为主,但都对沉积作用控制不大。地震资料表明,且末-安迪尔以南地区可能是一个古隆起,民丰地区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和侏罗系以及瓦石峡地区的侏罗系均在该区域尖灭,以削蚀尖灭为主,该古隆起在新生代进一步隆升,横向上隔开了民丰地区和瓦石峡地区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瓦石峡—红柳沟地区的构造线方向仍然以北东向为主,在江尕勒萨依和若羌南地区较为发育,构造变形以挤压冲断为主,北侧的车尔臣断裂在中、新生代不活动或微弱活动,构造变形强度由南往北变弱。若羌-米兰以北地区为古近系与元古界变质结晶基底接触,局部地震和非地震资料显示,南部山前带可能掩伏侏罗系,并发育褶皱冲断构造。 2 构造单元划分 塔东南地区构造演化史表明,早古生代末以来车尔臣断裂的东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因强烈的挤压应力作用抬升并遭受剥蚀,此后,其沉积充填和构造变形长期受车尔臣断裂控制。 地震层序特征表明,原划分方案中的塔南隆起、东南坳陷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民丰地区自车尔臣断裂向南至昆仑山前,依次为新生界、石炭-二叠系直接覆盖于变质岩基底之上,南北向表现为巨大的向斜。除尼雅一带外,民丰地区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仍然是一个整体。同样,在瓦石峡地区,原划分的东南坳陷与塔南隆起并无任何明显的分界线,地层及构造变形表明,二者实际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现今形态总体表现为车尔臣断裂、阿尔金山前断裂两侧抬升的向斜,其中车尔臣断裂一侧抬升较缓,阿尔金山前抬升幅度大。 综上所述,塔南隆起和东南坳陷可划归为1个一级构造单元,称之为东南隆起,原来的东南坳陷实际上是东南隆起的“隆中坳”。研究表明,塔东南地区具有明显的“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构造特征,可把东南隆起分为4个二级构造单元:由西至东依次为民丰凹陷、且末凸起、瓦石峡凹陷及罗布庄凸起(图2)。 图2 塔东南地区东西向地质剖面(平面位置见图1中AA'线) 2.1 民丰凹陷 民丰凹陷位于塔东南地区西部,东以石炭系削蚀尖灭线为界,南起西昆仑山前,北至车尔臣断裂,总面积约3.2×104km2.民丰凹陷是塔东南地区地层发育最为齐全的构造单元,基底为元古界变质岩,盖层自上而下有新近系、古近系、侏罗系、二叠系、石炭系,局部地区可能还存在下古生界,推测盖层残余厚度在7.0 km以上。民丰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的分布范围比侏罗系的分布范围大,因此,把上石炭统-下二叠统的尖灭线作为民丰凹陷的边界线。虽然本区车尔臣断裂附近局部缺失上古生界和中生界,但考虑到在构造变形上它们仍然是一个整体受车尔臣断裂、阿尔金断裂和西昆仑山前断裂控制,因此统一称之民丰凹陷。 民丰凹陷内部构造格局较复杂,凹陷中部发育一条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逆断层-民丰Ⅰ号断层,该断层相当于车尔臣断裂的一条调节断层,主要活动时间为新生代。位于民丰北次凹的民参2井,揭示了厚191 m的中侏罗统杨叶组,以灰绿色和灰褐色泥岩夹砂岩为主。而普鲁次凹西昆仑山前带露头区侏罗系分布较为齐全,表明民丰凹陷早、中侏罗世原型盆地的断陷沉积中心在西昆仑山前带,杨叶组沉积时期,水域扩大,往北在民参2井地区也沉积了一定的厚度。 2.2 且末凸起 且末凸起位于塔东南地区中段的且末-牙尔通一带,西界为民丰凹陷石炭-二叠系削蚀尖灭线,东界为瓦石峡凹陷侏罗系的尖灭线,面积约为2×104km2.且末凸起上自车尔臣断裂带向南至阿尔金山前,大部分地区为新生界直接覆盖于元古界变质岩基底之上(图3),缺失上古生界和中生界。 图3 且末西地区地质解释剖面(平面位置见图1中②号线) 2.3 瓦石峡凹陷 瓦石峡凹陷东界、西界分别为侏罗系向东、向西的尖灭线,面积约2.8×104km2.凹陷内自下而上发育侏罗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瓦石峡凹陷侏罗系具有填平补齐的沉积特征,凹陷内侏罗系厚度大于500 m的区域面积约1.49×104km2,凹陷的沉积中心位于瓦石峡东南的山前地区,最大残余厚度超过2500 m. 瓦石峡凹陷山前发育多排冲断挤压构造带,轮廓面积达3 000 km2,且已钻的若参1井在侏罗系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 2.4 罗布庄凸起 罗布庄凸起位于塔东南地区最东段,位于罗北1井、若羌县城以东地区,面积约2×104km2. 罗北1井和地震剖面资料证实,米兰-红柳沟的北部新生界直接覆盖于元古界变质结晶基底之上,且新近-古近系厚度远小于相邻地区。MT资料显示在阿尔金山前局部地区可能掩伏巨厚的中生界(图4),且发育冲断挤压构造,也是下步勘探有利地区。 图4 罗布庄地区南北向MT测线地质解释剖面(平面位置见图1中④号线) 3 结论 (1)塔东南地区可划归为1个一级构造单元,称之为东南隆起,以上古生界或中生界的尖灭线为界,由西向东依次划分为民丰凹陷、且末凸起、瓦石峡凹陷及罗布庄凸起4个二级构造单元。 (2)罗布庄地区、且末凸起的山前可能存在凹陷,通过进一步的勘探和研究工作,将会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3)民丰凹陷的普鲁次凹和瓦石峡凹陷、罗布庄凸起的山前地区发育多排冲断挤压构造带,且可能发育良好的侏罗系有效烃源岩,是油气勘探有利地区。 致谢:先后参与本研究工作的有张敬洲、赵英杰、王春和、王福焕、范卫平、郑玉平和龚建华先生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