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国防医药

期刊导读

因此李铁映把她调到北京韦钰与东南大学建设一

来源:东南国防医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2

东南大学校园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是东南大学改革活跃,变化较大,发展较快的时期。特别是1987-1988年前后,东大“以人事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综合改革”搞得风生水起,声名远播,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走在了全国高校改革的前列,也对东大后来的改革建设发展产生长久和深远的影响。

二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再次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日子,会发现这场改革不是应景之作、跟风之作,而是以韦钰为代表的东大时任领导自觉为之,是压力困境下逼出的奋起之举;也不是事先有宏大主题,精妙设计,而是主事者实事求是、顺势而为,获得群众广泛支持参与,最终实现了共赢。它目的明确,起点也不高,但解决了当时发展面临的最突出紧迫的问题,并为学校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当东大在迈向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再鼓改革风帆,奋勇争先进位之时,也许人们才会更真切更深刻地意识到它的开创意义。

过去的故事很精彩,只是我们没有记下来;曾经走过的路很艰难,不过人们已经有些淡忘了……

改革难,不改革更难,那场改革是被“逼”出来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大学经过对“文革”十年浩劫的拨乱反正,基本恢复了正常办学秩序,各方面工作走上正轨。不少高校的改革也同全国改革一样,在争议声中艰难起步,并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这些改革和争议不免波及东大——当时还叫南京工学院,使南工干部师生既受到启发激励,又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同时,随着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增加,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高等教育的巨大落差,也刺激着南工的主事者们,使他们强烈地意识到自己落后了。

那段时间,南工领导层讨论争论很多,应该说在改革问题上已达成共识。但与大多数改革一样,真正的困难常常不是要不要改革的问题,而是改什么和怎么改的问题,即改革突破口在哪里?如何从学校实际出发,选择怎样的改革路径和改革方式?

1987年1月7日下午,江苏省委副书记孙颔、副省长杨詠沂受国家教委的委托,来校宣布有关任免决定,韦钰正式出任南京工学院院长,陈万年担任院党委书记,新班子开始担负起领导南工新一轮改革的重任。

韦钰显然对学校下一步怎么走已有了想法。在上任伊始的第二次党政联席会(后改称校务会)上,她提出,1987年的工作,仍要从实际出发,要加快改革步伐,思想上要积极,但步子要稳妥。

1987年1月19日,南工召开了第一次发展战略研讨会,韦钰在会上做了“振奋精神、树立信心、团结奋进,把南工办成国内第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大学”的主报告,报告分四个部分:一、南工要前进,必须更新观念,增强竞争意识,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二、要把工作重心真正落实到多出人才,出好的人才这个根本目的上来,当前的重点是学科队伍建设;三、走以联合求发展的道路,把南工办成开放和有活力的大学;四、民主办学,科学管理,在南工创造一个公开公平竞争,人人都想做事能做事的环境。

这是韦钰正式就任南工院长两周后开的一次很重要的会议,也可以视为她的“施政纲领”,主旨鲜明、目标明确、决心坚定。改革难,不改革更难,韦钰下决心通过强力推进改革,加快学校发展,她的指向很清楚。

“累积计分制”与“特批教授”和“地方粮票”

全面推进改革需要有突破口,找准了切入点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可是先从哪里入手?当时那个能够激发全校教师改革活力的“一发”又是什么呢?

1987年3月,寒假刚过,全院各系甚至每个教师都拿到了一份文件——《南京工学院教师职务聘任实施细则(试行稿)》。新条例的核心变化是对教师职务晋升提出比较明确的岗位要求、任职条件,增加了定量考核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要以可计量、可评价的工作实绩作为评聘的主要依据,职务晋升不再是论资排辈,或由少数人凭印象决定。

这也是韦钰的一贯主张,她历来强调工作实绩,认为评聘工作“要把工作表现与工作成果分开来,成果是要有可以量化的东西,不能把所谓思想好、表现好与工作实绩好混为一谈”。

有人将这个新条例的精髓高度浓缩为五个字“累积计分制”,即把任现职期间的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论文、项目)、科技服务成果,甚至党政工作量(主要指对系、教研室一级的“双肩挑”干部的工作量补贴)等都折算成一定数值的分数,将综合计分作为决定教师职务晋升与否的主要依据。

上一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生优秀作品选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