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国防医药》
0 引言
国防知识产权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及国防科技创新的核心,是服务国家战略的中坚力量,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积极推动国防知识产权改革与发展,是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的重要体现。
当前,人工智能掀起了第四次工业革命[1],其逐渐渗透至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已将发展人工智能定位为国家战略。2017年,我国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2],从国家层面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了系统部署,力图用人工智能全面支撑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
鉴于上述现状,迫切需要研究人工智能在国防专利中的应用前景,合理利用人工智能的各项技术,加快推动国防知识产权改革。
1 人工智能在国防专利中的应用前景
1.1 提升国防专利申请效率
国防专利申请的核心技术方案确定后,申请环节主要涉及到法律文书的撰写。鉴于法律文书存在诸多格式要求,传统的人工代理难免会出现疏漏导致申请文件的补正,进一步造成申请周期被动延长,存在损害发明人权益的潜在风险。借助人工智能可以显著改变这一现状。通过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从大量已授权的专利文献中分析,不断优化学习,掌握授权的前提条件。从而实现依据已有技术交底书,智能提取与识别,按照法律要求的行文格式及语言要求,撰写并修改申请文件,不仅能够降低代理人的工作量,同时有效减少主观疏忽。目前法国一家公司已经推出了这样一种自主撰写专利申请文件的软件Cloem[3],可以使申请文件达到最佳的措辞标准。
1.2 加快国防专利审查质量和效率
在国家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背景下,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国内专利申请量屡创新高,专利审查效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2019年第十六届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提到,截至目前,我国发明专利审查周期保持在22.5个月左右,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压减至20.1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稳定在5个月以内[4]。尽管我国专利审查效率正在逐步提高,但是由于国防专利具有保密性等特殊性,其审查周期仍然不能满足技术更新换代日益频繁的现实需要。人工智能的引入有望有效缓解这一矛盾。
在国防专利审理过程中,首先要检索是否存在现有技术。以往现有技术的检索都是根据技术内容制定检索词进行人工检索,由于个体检索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很容易造成漏检和错检。而人工智能借助知识图谱、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模仿人类大脑的运作方式,对检索结果进行过滤、排序、分组,实现智能检索。同时,依托图形识别技术,可以根据申请文件中的说明书附图进行相似图形检索,鉴别相似技术特征,进一步提高现有技术检索的查全率与查准率。
此外,国防专利的一些现有技术的原创地在海外,外文翻译同样是审查员必备的技能。当前机器翻译已经过渡到神经网络机器翻译阶段,其准确度不断提升,已带给专业议员至少30%的效率提升[5]。例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已经开发并推广了一款免费的基于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翻译工具-WIPO Translate,可以提供16种语言之间的相互翻译,为专利申请和审查提供了便利。
1.3 助力国防专利解密,拆除“军”“民”科技成果之间的壁垒
长期以来,国防专利申请授权后绝大多数处于深藏于“阁楼”的沉睡状态,无法真正实现国防专利的运用。而制度建设不完善、信息交流不通畅等问题更加重了国防专利解密较少、解密迟滞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耗散。在当前深入贯彻实施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国防专利解密既能激活国防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国防专利军转民;同时对企业来讲更是发展自身的好机会。一些已解密国防专利可以填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空缺,为企业节省研发成本。企业也可以利用尖端的国防专利实现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产品技术含量,实现反哺,参与国防建设,企业获得丰厚利润。
2017年,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首次发布解密国防专利信息2346件[6],拓宽了军民之间的科技信息共享。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防专利解密的工作中应用前景广阔。一方面,通过机器学习,对国防专利进行分级分类以及密级初审,可以识别哪些国防专利适合解密。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搭建解密后的国防专利数据库,可以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根据用户需求开展梳理、推送、对接等服务,破除国防专利的信息壁垒,为科技工作者进行信息分享和检索提供便利。通过上述这种信息平台,还可以助力解密国防专利的求购和出售,推动国防专利的转化运营。